跳到主要內容區

海大師生實地接觸雲林四湖口湖產業 促進產學合作

海大師生與林耿玄先生合影

海大師生與林耿玄先生在雲林四湖海岸合影

海大師生實地接觸雲林四湖口湖產業 促進產學合作

    (USR計畫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以「海洋」為教育發展主軸,為使海大學生更加了解臺灣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性,USR計畫「雲林四口-里海漁鄉」與雲林口湖當地漁民林耿玄先生及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合作,於4月28日舉辦「海洋環境生態教育」、「漁電共生教育」及「食魚教育」活動,共計40人參與,不僅讓學生們親自體驗在地漁業及養殖業的作業方式,更加認識現今水產界的重要議題,更是促進當地產業與學校之間的互動。

在地漁民林耿玄先生介紹「西施舌」的構造

在地漁民林耿玄先生介紹「西施舌」的構造

海大學生親自體驗採集西施舌

海大學生親自體驗採集西施舌

    「海洋環境生態教育」由當地漁民林耿玄先生擔任講師,帶領海大師生於雲林沿岸的沙灘地實際體驗貝類採集,並介紹當地沿海高經濟價值的海洋生物,當地海洋資源相當豐富,至少有30餘種的經濟性水產。在林耿玄先生指導下,學生們利用高壓水槍快速找到隱藏於沙灘下的貝類,並順利採集到肉質鮮美的西施舌,實際體驗採集的樂趣,也讓師生透過採捕水產品體會環境與生態的重要性。

海大師生與「臺灣鯛生態創意園區」王益豐總經理合影

海大師生與「臺灣鯛生態創意園區」王益豐總經理合影

    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工作人員則負責講解「漁電共生教育」課程,並讓同學實地參訪戶外漁電共生的環境,瞭解實際的構造,以及搭配AI智能養殖的運作方式。透過太陽能板不但讓園區供電可以自給自足,也能夠調節養殖環境、降低魚池水溫,使養殖魚種的存活率上升。透過園區工作人員的講解,讓參訪更加深入,使同學能夠深刻認識永續發展產業的實務運作。

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工作人員講解漁電共生實際運作

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工作人員講解漁電共生實際運作

    另外,台灣鯛更可透過現今先進的加工技術達成「全魚利用」,除魚側肉、魚頭、魚下巴可用做食用用途外,魚皮、魚鱗還能作為皮包、眼角膜或是膠原蛋白的材料,魚骨、腹鰭及內臟等也能夠製成魚粉、飼料等相關產品,不但將水產資源完整利用,也將水產品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

曾煥昇副教授示範熬煮台灣鯛魚湯

曾煥昇副教授示範熬煮台灣鯛魚湯

海大同學享用口湖在地生產的水產品製成的料理,落實「食魚教育」

海大同學享用口湖在地生產的水產品製成的料理,落實「食魚教育」

    「食魚教育」講座則由本次活動領隊環漁系曾煥昇副教授示範講解,利用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內生產的台灣鯛魚片讓海大學生們學習烹飪處理水產品。園區生產的魚片富含優質蛋白質,熬煮出的魚湯呈現乳白色,且同學實際品嚐後,皆表示魚肉口感美味、魚湯鮮甜,台灣鯛魚片的品質相當優良。另園區也提供台灣鯛特色料理以及雲林口湖在地生產的白蝦、文蛤、絲瓜等農漁產品料理作為午餐,如客家糖醋鯛魚、魚皮料理,實際落實「食魚教育」,也讓同學體會水產處理已跳脫傳統範疇,利用現代水產品加工技術已可跨足其它領域。

訊息來源:海大USR計畫「雲林四口-里海漁鄉」

維護單位: 媒體公關暨出版中心
更新日期: 2024-05-02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