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海洋學權威陳鎮東院士海大演講 與學子分享科學精神與思辨態度

海大於4月15日舉辦藍海講座邀請海洋學(Oceanography)領域排名全球第5的陳鎮東院士蒞校演講

海洋學權威陳鎮東院士海大演講 與學子分享科學精神與思辨態度

    (本校訊)為拓展學子視野與胸襟,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於4月15日舉辦藍海講座,特邀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教授陳鎮東蒞校演講,他深耕海洋碳化學與全球變遷研究多年,在去年底公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中,終身科學影響力於海洋學(Oceanography)領域排名全球第5。陳院士以講題「常識與知識並重:在不疑處有疑」,以各種提問啟發學生跳脫框架、獨立思考,吸引逾百位師生師生聆聽,現場多次引發笑聲與熱烈掌聲。

陳鎮東院士的演講吸引逾百位師生師生聆聽

陳鎮東院士的演講吸引逾百位師生師生聆聽

陳院士分享自身經歷啟發學子思考

陳院士分享自身經歷啟發學子思考

    講座由許泰文校長親自主持開場,他表示,陳鎮東院士是全球碳循環及生態研究先趨之一,陳院士自臺大化工系畢業後即赴美深造,取得博士學位後,曾於美國任教7年,1984年受中山大學延攬回臺,多年來領導許多大型海洋相關研究計畫,於2022年榮膺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會士,為臺灣海洋科學領域第一人,當年度也獲得國際整合海洋生物圈研究計畫會士榮耀,更於去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34屆院士。

陳鎮東院士與現場師生的互動使講座笑聲不斷

陳鎮東院士與現場師生的互動使講座笑聲不斷

    講座中,陳院士強調,從課堂學到的知識非常有限,常識是知識的活用。他以水的結構來開啟學生的思考,同樣的兩杯水,放入相同體積的彈珠跟鹽巴,為何彈珠那杯會溢出而鹽巴那杯不會?因為水中有單獨的水分子跟水分子團存在,當鹽加入了水中,會破壞水分子團的連結,所以體積變小不會溢出,但密度就變大了。

    他進一步分享自己在求學階段就登上了《Nature》期刊的論文,指出湖泊中具有營養鹽,在研究時不能把湖水當成純水,這是一個觀念上的錯誤。而他第一篇登上《Science》期刊的文章,則是揭開其他研究採用純水的計算方程去計算海底熱泉的原始溫度的問題,這是當時多數人未曾察覺的錯誤觀念。

    陳院士說,做科學有很多地方都有可能會出錯,並舉例解釋科學上的系統性誤差。他分享自己在研究臺灣海峽水文時,從化學信號得知到冬季應為向南流動,但過去多數文獻卻紀錄一年到頭都是往北流。他深入分析後發現,因東北季風強勁,海洋科學船在冬季難以出航,實際觀測多集中東北季風減弱、吹南風的時候,所以實際船測都是往北流。陳鎮東院士在埋首研究的這條漫長路上,時常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但往往能以數據說服原先反對新想法的同行。

許泰文校長頒發感謝狀予陳鎮東院士

許泰文校長頒發感謝狀予陳鎮東院士

    此次透過陳鎮東院士的分享,為海大師生帶來寶貴的學習經驗,師生們對科學研究背後的思考過程有了更深的認識,也體會到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海洋環境快速變化的當代,科學研究的價值與社會責任顯得更加重要。

訊息來源:共同教育中心

維護單位: 媒體公關暨出版中心
更新日期: 2025-04-17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