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 海大三團隊奪獎

謝易錚老師實驗室學生 蔡宇軒老師實驗室學生

2021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 海大三團隊奪獎

    (本校訊)2021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於10月20日公布比賽成績,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有3個跨領域學生團隊獲獎,分別是物聯網組第二名、數位永續科技組第二名及體感互動科技組佳作,展現海大學生在資通訊軟硬體實務設計的實力。本次競賽並將於12月17日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頒獎典禮,獲獎之第一名及第二名團隊也將進行成果展示。

    水產養殖學系冉繁華特聘教授帶領海大人工智慧跨領域團隊,包含水產養殖學系黃章文副教授、資訊工程系鄭錫齊教授、張欽圳副教授、林士勛副教授、電機工程學系盧晃瑩副教授、鄭智湧副教授與謝易錚副教授,指導電機工程學系2組學生團隊皆獲得第二名,分別是蒙諺勳、邱彥凱、蘇柏瑜、吳家瑄團隊的「海鱺性徵辨識系統」及鄒承儫、黃崇淵、蘇柏瑜、吳家瑄團隊的「智慧化水下箱網監控系統」。

冉繁華老師(右二)及謝易錚老師(右一)指導兩隊學生

冉繁華老師(右二)及謝易錚老師(右一)指導兩隊學生

學生團隊蒙諺勳、邱彥凱、蘇柏瑜、吳家瑄在白板上畫出海鱺的腹部性徵

學生團隊蒙諺勳、邱彥凱、蘇柏瑜、吳家瑄在白板上畫出海鱺的腹部性徵

    蒙諺勳同學表示,由於海鱺性成熟辨識不易,加上產卵時間不固定,容易造成養殖人力及時間的浪費,透過影像辨識及YOLOv4等演算法估計海鱺種魚養殖池內的魚隻總數及雌雄比例,並估測性徵成熟期,讓業者可以更精準的判斷移池時間,且在種魚池偵測追尾行為,預估產卵的時間。讓業者可以知道海鱺種魚最佳的生產及收卵時機,高效率的培育魚苗,提升魚苗的存活率,並減少人力及時間成本。


影像辨識分析讓業者知道海鱺種魚最佳的生產及收卵時機

影像辨識分析讓業者知道海鱺種魚最佳的生產及收卵時機

    由鄒承儫同學領軍的AI-洗網君團隊主要是利用箱網養殖的水下洗網機鏡頭偵測網袋、網目及上方的沾附物。在離岸養殖中,由於箱網長時間浸於海水中,隨著時間推移,網袋上會附著許多海草,阻擋海水流動,進而影響水質穩定及魚隻健康,另若網目受力過大箱網容易破損,則會造成養殖魚隻逃逸等損害。團隊開發的預警演算法利用影像辨識技術,自動判斷網袋完整性、網目受力及海草密度,並能告知業者判斷結果,減少成本支出,提高工作效率。

學生團隊鄒承儫、黃崇淵、蘇柏瑜、吳家瑄與學弟一同討論實驗數據

學生團隊鄒承儫、黃崇淵、蘇柏瑜、吳家瑄與學弟一同討論實驗數據

分析網袋上的水草附著量(第二橫排)及網目受力(第三橫排)

分析網袋上的水草附著量(第二橫排)及網目受力(第三橫排)

    以「運動骨架技術分析」獲體感互動科技組佳作為海大資訊工程學系蔡宇軒助理教授指導的學生劉凌瑄、翁培馨、劉韋伶團隊。劉韋伶同學為系上排球隊,由於疫情影響,無人可以指導,排球又是一種非常需要姿勢正確性的運動,進而發想出以運動姿勢矯正結合健身計畫的程式,透過攝影機辨識使用者姿勢,並給予語音提示,包含專業動作:上手發球、托球及體能訓練深蹲、棒式等。未來期望可將此技術用於遠距動作指導,使訓練可以在家學習,不會因疫情中斷。

蔡宇軒老師(右二)與實驗室學生團隊劉凌瑄、翁培馨、劉韋伶

蔡宇軒助理教授(右二)與實驗室學生團隊劉凌瑄、翁培馨、劉韋伶

利用openpose人體姿態識別項目分析托球姿勢訓練程式

利用openpose人體姿態識別項目分析托球姿勢訓練程式

    由教育部指導的2021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目的為鼓勵全國大專校院師生從事資通訊軟硬體實務設計,培養智慧創新跨域整合人才,並鏈結產研與社群資源,拓展軟體創作人才之價值創造及創新創業管道。本次競賽分為物聯網組、智慧機器組、數位永續科技組、體感互動科技組與電商與金融科技組共五組,參賽者來自不同的大學、系所,是國內具相當指標性的競賽之一,規模盛大。

維護單位: 媒體公關暨出版中心
更新日期: 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