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培訓海洋教育者 保護水下文化資產
(本校訊)文化部近年十分重視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廣,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及臺灣海洋教育中心為增進我國教師對於水下文化資產的認識,於8月15-16日辦理「綠階/初階海洋教育者培訓課程:水下文化資產專題,共有30位來自全臺各地的教師學員熱情參與,包括4位博士級學員。臺灣海洋教育中心主任張正杰期望藉由與地球所的合作,引導教師學員將水下文化資產專業知識融入教學並自行設計教學活動,提升國內各級學校學生瞭解水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劉金源教授分享海洋科學研究船如何協助水下文物調查
陸地上的文化資產保護,多數民眾已相當程度的瞭解及共識,但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則是近年才逐漸被注意,本次培訓課程透過線上教學、實地參訪及實做,讓參與者瞭解目前我國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作法與成果,並實際走訪文化資產遺址,瞭解文物或遺址調查的方法、如何發掘或保護,希望透過教師學員的教學活動將水下文化資產保護的觀念傳遞給社會大眾。
參與培訓的基隆市建德國中許繼哲老師說,課程內容相當豐富,有助於瞭解水下文化資產的專業知識及教案撰寫,而課程中提到大家熟知的鐵達尼號沈船,除勾起過去觀賞電影的美好回憶外,也將成為教學現場的最佳說明案例。
離島出走工作室楊馥慈女士分享澎湖石滬保存歷程
本次培訓課程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2021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人才培育計畫」及教育部「海洋教育者培訓計畫」支持。課程包含淡江大學劉金源講座教授主講「海洋及水下文化資產概論」、文化資產局董盈穎博士主講「水下文化資產保護面面觀」、羅力導演主講「從水下文資到環境關懷」、楊馥慈女士主講「石滬的保存」,並由陳銘仁組長現場解說「自由中國號」、郭聖偉先生帶領參訪「和平島聖諸教堂遺址」,最後羅雅真老師主講「體驗教學設計」分享水下文化資產的相關教學經驗,並引導學員們設計教學活動。
學員實際探訪和平島聖諸教堂遺址
臺灣四周海域自古以來就是各國貿易與海運的重要航道,期待藉由水下考古活動的發展,讓我們獲得夠多海洋文化的資訊,豐富人類歷史的重要證物,以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對於文資保存與教育推廣的願景精神。
訊息來源:臺灣海洋教育中心
維護單位: 媒體公關暨出版中心
更新日期: 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