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行動 連結全球 公益共好:國際論壇聚焦SDGs與社會關懷

第一屆永續發展國際論壇大合照

跨域行動 連結全球 公益共好:國際論壇聚焦SDGs與社會關懷

    (本校訊)一場結合人文、科技與社會關懷的學術盛會——「2025 第一屆永續發展國際論壇」,於日前假佛光山臺北道場盛大舉辦。本次大會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辦,與台灣公益聯盟、人間福報社及佛光大學、臺灣藝術大學、虎尾科技大學等學校合辦,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核心,匯聚自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印尼、俄羅斯、波蘭、烏干達、印度八國以及臺灣近80位海內外學者專家參與盛會,共同探討學者如何跨越學術領域,為全球永續發展、文化傳承及社會福祉貢獻智慧與力量。

SDGs是工具,永續發展是目標,而公益共好與國際合作則是達成目標的途徑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李明安副校長在開幕致詞中強調,面對一個跨世代、跨領域、跨文化的共同課題。永續發展的核心精神,在於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犧牲下一代的生存與幸福。這不僅是一種環境或經濟策略,更是一種全球社會的倫理與行動準則。SDGs為這一理念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框架與衡量工具,它的意義在於讓全球各地的政府、企業、學界與公民社會,能以共通語言來對話、協作與評估進展。永續的實踐不應僅停留在政策與數據層面,而應轉化為具體的社會行動,這正是「公益共好」的價值所在。公益共好強調的是公共利益導向,透過合作、共創與包容,促進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共同福祉。無論是企業的ESG策略、大學的USR計畫,抑或地方創生與社會企業的實踐,皆體現了這種由下而上、以人為本的永續行動。國際合作更扮演著關鍵角色,透過區域夥伴關係、學術交流與跨國實踐網絡,我們能共享知識、技術與經驗,促進全球南北平衡與多元文化對話。這樣的合作,不僅強化了各地永續治理的能力,也深化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連結。

海洋大學李明安副校長開幕式致詞

海洋大學李明安副校長開幕式致詞

    佛光大學詹丕宗副校長呼籲,高等教育應積極投入大學社會責任(USR),將學術資源與地方需求結合,共同打造幸福指數高、具文化自信的宜居社區。他指出地方的振興不能僅靠經濟投入,更需要透過「文化導覽」與「地方節慶」等方式,讓社區重新找回自身的文化價值與生活活力。

跨界領袖對談:人文精神點亮永續之路

    本次大會的圓桌論壇,集結產官學界領袖:包括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李明安副校長、佛光大學詹丕宗副校長、人間福報社長妙熙法師、台灣公益聯盟鄭龍水創辦人,以及小鎮文創何培鈞執行長,共同探討永續發展的多元面向。

    妙熙法師在論壇中強調,永續發展不僅是環境或經濟議題,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她指出,中文學術中的智慧與價值觀,能引導社會走向更和諧、更具包容性的未來。與會者一致認為,透過跨界對話,才能真正將永續理念從學術殿堂推向社會實踐。

    台灣公益聯盟創辦人鄭龍水於圓桌論壇中表示,「永續」議題已從環境拓展至文化、社會與國家層面。非營利組織應成為「創新方案的提供者、改革倡議的推動者與跨界合作的橋梁」,整合社會力量推進公平與永續發展。他並鼓勵民間團體積極參與公共決策,發揮更大社會影響力。

印尼布拉維賈大學BamBang Semedi副校長主持論文發表

印尼布拉維賈大學BamBang Semedi副校長主持論文發表

聚焦社會關懷:從高齡照護到性別平權

    本次國際論壇展現學術界對當代社會議題的深度關懷,包括國際永續、海洋環境與藍色經濟轉型、文創美學與環境永續、弱勢性別與社會關懷、地方敘事與空間書寫、優質教育與SDGs實踐、多元跨域ESG、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USR與社區共創。與會學者針對SDGs17項指標,提出研究與反思,透過跨領域交流並結合科技賦能展現永續發展的新路徑。

波蘭The Maria Grzegorzewska University Błażej Przybylski教授發表論文

波蘭The Maria Grzegorzewska University Błażej Przybylski教授發表論文

海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Baker Matovu發表論文

海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Baker Matovu發表論文

跨域行動,連結全球,公益共好

    未來,將持續推動學術與全球永續議題的結合,期盼透過人文溫度與跨域深度,為國際社會帶來更多正向的改變。

 

訊息來源:社會責任實踐與永續發展中心

維護單位: 媒體公關暨出版中心
更新日期: 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