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署整合學研能量精進海洋碳匯量測技術 協力邁進淨零排放目標

從左4起往右為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張錦宜所長、農業部科技司李紅曦司長兼農科院代理院長、農業部漁業署王茂城署長、農業部永續資源利用司莊老達司長、農業部漁業署陳汾蘭組長

從左4起往右為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張錦宜所長、農業部科技司李紅曦司長兼農科院代理院長、農業部漁業署王茂城署長、農業部永續資源利用司莊老達司長、農業部漁業署陳汾蘭組長(來源:農業部漁業署)

漁業署整合學研能量精進海洋碳匯量測技術 協力邁進淨零排放目標

    (本校訊)2050年淨零為世界趨勢,淨零轉型也是我國重要政策目標。漁業署與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於12月19日舉辦113年度「海洋碳匯量測技術研討會」,邀請農業部及大專院校海洋碳匯專家、學者針對「濱海藍碳量測技術」及「海洋棲地藍碳量測技術」、「海洋藍碳復育技術」等三大面向項,分享相關運用、及未來展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長期深耕海洋領域,作為協辦辦單位亦發表了有關濱海藍碳的量測技術以及碳儲量的研究成果。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進行,海草復育減量方法的內容與應用主題說明(照片來源-農業部漁業署)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進行,海草復育減量方法的內容與應用主題說明(照片來源-農業部漁業署)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李孟洲教授,進行養殖漁業碳匯量測:作業指南與排放係數之建立與評估主題說明(照片來源-農業部漁業署)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李孟洲教授,進行養殖漁業碳匯量測:作業指南與排放係數之建立與評估主題說明(照片來源-農業部漁業署)

     國內科學家根據「碳」的不同來源與儲存方式,分為不同顏色的碳,例如森林碳匯就是「綠碳」;土壤碳匯為「黃碳」,而海洋碳匯也就是藍碳。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藍碳可貢獻碳匯是森林的1.5至2.5倍,計每年約貢獻4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藍碳存在 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地,國際海洋碳匯量測標準、及國內海洋碳匯相關研究文獻陸續發表,本次研討會邀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李孟洲,針對濱海藍碳量測技術,發表海草復育減量方法、與養殖漁業碳匯測量。林幸助教授表示,海草床復育地點得審慎評估,應該選擇原先有海草生長的棲地。李孟洲教授指出,水產養殖的碳排放與減碳的發展較為緩慢,因此在技術層面上,需著重碳捕捉、與移除技術應用。

海洋碳匯量測技術研究成果展示(照片來源-農業部漁業署)

海洋碳匯量測技術研究成果展示(照片來源-農業部漁業署)

    研討會另一項主題:「海洋棲地藍碳量測技術」,邀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陳宗岳副教授,透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樣品的採集與分析來探討棲地有機碳與底棲藻類等碳儲量,此外也與日本海藻碳匯方法學進行比較。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黃蔚人副教授,在研討會中分享海洋是如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臺灣海洋棲地各海域基線與四季變化與未來研究展望。

    第三場議程「海洋藍碳復育技術」,面對海草床變動與急速消失,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冼宜樂技工,將分享相關復育行動與成果;臺大地質科學系任昊佳副教授,將以「人工海藻造林與深海碳封存」為講題,深入剖析養藻固碳之可行性。

    漁業署並於新聞稿中表示,地球70%是海洋,而海洋堪稱地球之母,海洋固碳的潛力無窮。期盼透過本次研討會讓相關部會、產官學界,了解推動海洋碳匯執行科技計畫成果與進度,並凝聚共識,共同對海洋碳匯調查及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立下良好願景。

 

漁業署與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於12月19日舉辦113年度「海洋碳匯量測技術研討會」

「海洋碳匯量測技術研討會」與會貴賓一同合影留念(照片來源-農業部漁業署)

訊息來源:農業部漁業署

維護單位: 媒體公關暨出版中心
更新日期: 2024-12-20